地震來臨“9”個地方不能躲
6月1日17時,四川雅安市蘆山縣發生6.1級地震;17時03分,雅安市寶興縣發生4.5級地震;在網友發布的視頻上看到,辦公桌震動強烈,衛生紙等物品都從桌上掉落,眾多四川人都表示此次震感很強烈。地震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重大自然災害,其所釋放的能量,不僅會使建筑物的結構受到不同程度毀壞,也會對深陷其中的人們造成重大傷害。此前,就如何在地震中科學防范與躲避總結出人們常犯9大躲避錯誤,今日再與大家分享之地震來了“九不躲”。
一、別往床下躲
很多人認為,地震發生時,鉆到床底下最安全,但這種做法是以建筑物的天花板不會落下為前提的,當建筑物的天花板因強烈地震發生倒塌時,這種方法就不可取了,因為掉落的天花板會將桌床等家具壓毀,人如果躲在其中,后果將不堪設想。且床底下能躲不能逃,并非最佳的躲藏之處。
二、別進衣柜躲
大衣柜雖然結實,但是重心太高容易傾斜,且人一旦進入柜子里就會視野受阻,四肢受到束縛,同時造成的狹窄空間空氣稀薄,氧氣供應不足而造成呼吸困難,不僅會錯過逃生時機,還不利于被救。
三、別靠窗邊躲
現在的樓房一般都是框架式結構,磚起到的作用是隔風隔雨,但不承重。地震時,一次震動來襲,先是縱波上下動,后是橫波左右晃,樓房常常是框架在墻沒了,如果人們躲在窗戶下,很容易被甩出去。高層樓面向馬路的那面墻很不穩定,高層樓的窗戶更要遠離。
四、別乘電梯躲
地震發生時,千萬不能使用電梯。因為地震后緊接著會停電,一旦斷電,上不來下不去會卡在里面出不來。且電梯間容易崩塌垮掉,導致電梯快速墜落,構成對人體的次生災害。另外,地震時電梯結構整體性喪失,亦不利于呼救及救援。
五、別入車里躲
發生大地震時,如果你在駕車,汽車會像輪胎泄了氣似的,無法把握方向盤,難以駕駛而引發交通事故。地震中,建筑物等倒塌將壓扁車輛,使車內的人喪失逃生機會。同時,地震時災情復雜,可能引發汽車燃油著火。
六、別在樓旁躲
地震的瞬間,房屋結構發生破裂、毀損和扭曲,結構破壞后的不穩定性,比如面臨的余震、救援時擾動以及毗鄰建筑物二次倒塌,構成對人類生命的威脅。因此,地震時要盡量快速躲開建筑物,更要遠離有玻璃幕墻的高大建筑。
七、別鉆橋下躲
地震對橋的橋臺、橋墩、橋梁、支座等結構產生的破壞不容小覷,切記一定不要進入橋梁、隧道、堤壩,尤其不要停留在過街天橋、立交橋的上面和下方,這些地方很容易在地震中發生塌陷,正可謂是“待在上面會掉下來、躲在下面會砸下來”。
八、別依電桿躲
地震躲避逃生時,千萬要避開危險物、高聳物或懸掛物,如電線桿、變壓器、廣告牌、街燈、物料堆放處、路燈、自動售貨機等,除直接倒塌傷人外,還可能發生觸電傷亡事件。地震可導致電線零落,易引發火災。
九、別近山峭躲
“地震—山崩—泥石流”是具有關聯的系列自然災害鏈,震區若在山區,可能發生大面積滑坡、崩塌、滾石、泥石流等,這些次生災害可能當即發生,也可能過后發生,像山腳、陡崖和陡峭的山坡等便于集水、集物的地形更勿停留。
地震發生時到底應該往哪兒躲避呢?應因地制宜把握“三間”原則:一是室內三角避震空間,比如內墻墻根、墻角、衛生間等開間小的地方;二是戶外平面避震空間,比如應急避難場所、公園、操場等空曠開闊的地方;三是人體屈曲避震空間,比如采用蹲下蜷曲、靠固定物、面部朝下、手護頭頸、口眼微閉、用鼻呼吸的體位形成的自救空間。
作者簡介:
王立祥 教授
解放軍總醫院第三醫學中心原急診科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全軍“十二·五”心肺復蘇重點項目專家,國家工信部、衛健委5G+心臟猝死防治救系統建設試點項目專家,中國科協5G+三早全周期健康管理系統專家,“525+(我愛我家)”全國心肺復蘇普及進億家工程共同發起人,兼任中國研究型醫院學會心肺復蘇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第十屆科學普及分會主任委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心肺復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健康管理協會健康文化委員會主任委員,中關村精準醫學基金會全民心肺復蘇普及公益基金會主任委員,中華醫學會災難醫學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醫學會第一屆災難醫學與心肺復蘇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等。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
new關于乙肝,你在害怕它什么?
乙肝病毒是如何傳播的呢?
2023-07-19 -
new醫院電梯是生命通道,請不要肆意亂按電梯按鈕
或許就是你的一個不經意間的小動作,就是一條生命的流逝。
2023-07-04 -
new朱玉龍:步行者如何規避快遞車輛的傷害
祝愿你平安是最美好的祝福語。
2023-06-26 -
05-062023
關注情緒傳染:負面情緒傳播值得警惕
-
“健康中國 你我同行”專題
2021-09-23 -
2020IDSC專題
2021-09-23 -
超重或肥胖 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亡風險低
2017-06-14 -
小劑量降壓藥物聯用更安全有效
2017-06-14 -
深夜吃飯增加糖尿病和心臟病風險
2017-06-14
-
應對踩踏:防“一米”間距 護“三姿”體位 救“肚子”復蘇
2022-11-01 -
關于帕金森,除了“抖”你還知道啥?
2022-04-08 -
地震來臨“9”個地方不能躲
2022-06-02 -
關注情緒傳染:負面情緒傳播值得警惕
2023-05-06 -
“情緒胃”應該如何用藥
2021-10-26 -
“健康中國 你我同行”專題
2021-09-23 -
朱玉龍:步行者如何規避快遞車輛的傷害
202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