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在遺憾的學科中追求完美
2023-07-18 -
new崔璦:治療ILD的關鍵在于早診早治
“我特別好奇,也很想體會,就開始往這個研究方向走?!?/p>
2023-07-11 -
07-022023
一位呼吸科醫生的人文情懷——專訪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呼吸科主任助理/副主任醫師肖雄
-
07-012023
小內鏡下的硬核大醫人生——專訪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內鏡中心執行主任/主任醫師陳巍峰
-
06-282023
跨越雙城,為使命奔赴——專訪復旦中山廈門醫院泛血管疾病精準診治重點實驗室主任王利新
-
12-262022
new《自然》雜志發表臭名昭著論文之始末
1869 年創刊的英國《自然》雜志,原是一本典型的科普雜志,后來也開始刊登學術論文,因在 20 世紀 70 年代敏銳抓住了影響因子游戲的重大機遇,得以快速躋身于世界名刊之列。不僅如此,該
-
12-202022
new科學傳播的奧秘揭示
先哲曾言:一個科學家的所有創造,實際上就是他用以闡釋這些創造的語言?;仨穬钥芍?, 20 世紀的大部分時間,科學文獻的數量每 15 年翻一番。隨著數量的變化,文章的平均篇幅變短了,文獻中的專業術語則變得越來越多??蒲杏谜Z已經進入一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產的時代,并且無須太在意這些學究式的寫作規則。 我們知道,科學交流中的 5 個基本問題是:你做了什么?為什么要做這件事?你是怎么做的?你發現了什么?這些發現意味著什么?盡管許多修辭技巧是靠直覺使用的,但這些技巧都是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學習并內化而成。如果我們能把自己定位為作者,而非堆砌文字的“工匠”,通常就能通過熟能生巧地掌握寫作的技巧。好的寫作通常要以閱讀為基礎,即站在寫作的角度閱讀,帶著批判的眼光追求質量,看哪些是值得學習并效仿的。好的交流者,能夠研究并鑒別所在領域中成功表達的案例,并從中學習。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尤其是在專業領域,寫作技藝嫻熟的作者都是訓練出來的,而不是天生的。寫作中的見習模仿有 2 項主要活動:第一,無論何時當你閱讀的時候,有意識地收集好的寫作作品;第二,仔細品讀精品的內容,這些作品就能內化為你的寫作指南。高水平的作者經??偨Y或試驗他們敘述的邏輯路線,從而成為那些能夠判斷如何討論才能更有說服力的人。掌握一些寫作技巧及養成好的方法,將為科學家陳述他們的工作提供非常有力的支持。 美國獨立學者蒙哥馬利為我們揭示了科學傳播的奧秘,并且給出如何進行高水平交流的技巧。首先,科學寫作其實就是講故事。閱讀任何一篇文章的小標題,我們就可以明確地推測出該標題下所包含的內容是什么、它的來源、
-
12-122022
與死亡相關的科學新知
從古到今, 生命始終是宇宙中最燦爛和光彩奪目的篇章,也是最具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現象,它以巨大的魅力吸引著無數科學家為揭開其奧秘前赴后繼地獻身其中。為何身體成分與人體幾乎相同的老鼠只能存活兩三年,而大象卻能活到 75 歲?盡管存在壽命的差異,為何大象、老鼠和所有哺乳動物一生的心跳次數都是約 15 億次?為何我們會停止生長?為何我們比老鼠患腫瘤少得多,而鯨類幾乎不患腫瘤?然而, 無論我們如何 鍥而不舍 地努力,向死而生 一直 是人類無法擺脫的宿命。隨著科學的日益精進,對其 機制 的探究得出了不少顛覆我們已有 觀念 的科學新知。 世界頂級理論物理學家韋斯特認為,人類的生命擁有極限是源于新陳代謝產生的能量無法滿足所需要維護細胞的需求。因為人類在新陳代謝過程中,會慢慢導致細胞的磨損。在生命的早期,人體代謝產生的能量幾乎都用于生命的增長;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磨損的細胞日趨越多,而且這種磨損具有累積效應。因此,代謝產生的能量越來越多地應用于維護細胞,直到有一天難以滿足維護的需求。這就是為什么生命在早期發育得更快,而在身體成年后,就開始衰老的奧秘。 科學家通過對不同社會、文化、環境和物種的存活曲線和死亡曲線進行的大量統計分析,得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論:大多數生物體的死亡率與年齡無關;換句話說,無論年齡幾何,在任何一個時間段內死亡的相對個體數量都是相同的。一個恒定的死亡率意味著在某個時間段里死亡的個體數與存活到該時間點的個體數成正比。個體存活率遵循一個簡單的指數曲線,這意味著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存活的概率將呈指數級減少,即個體死亡的概率呈指數級增加。已有研究發
-
09-212022
人生如圓
每個人的一生,無論是喜是悲,成功抑或失敗,最終都將繪成一個大圓。人的一生,幾十年時光,十之一二是得意,十之五六是平淡,十之二三是失意。我們要做的就是,得意不驕不狂,平淡有始有終,失意不棄不餒。如此,才能在人生之圓,即將形成閉環的那一刻,平靜地說:世上來一遭,沒有白來;我的這一生,沒有白過。 《易經》有云:“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币馑际翘斓刂g,事物的運行和發展規律總共有五十,只能衍生出四十九,被遁去的其一便是天機。而實際生活中天機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只是它們顯現的時候比較少且不易被人察覺,才會讓人
-
08-292022
如何敘事——醫學人文的思考與實踐
假如你是一名醫生,你接診的一個20多歲患者突發疾病死亡,你該如何向他遠在國外的父母告知其死亡情況呢?在告知的前前后后,你又會如何抉擇呢? 這個看似無所爭議卻又充滿人性之光的醫
-
new援非日記|仁心仁術造福蘇丹人民 實際行動唱響中國故事——安康市人民醫院李傳根
2023-04-23 -
new萬家團圓時,醫院里的別樣新年
萬家團圓時,醫院里的別樣新年 醫師報訊 ( 融媒體記者 洪瑞麟 通訊員 蘇萍 羅超 石青青 蔡惠州 劉云芳 潘妍 )春節,是萬家團圓時的歡聚,是燈火可親時的惦念。而對于奮斗在“醫”線的工
2023-01-31 -
朱玉龍:抗疫一線 始終有我
救治工作仍在忙碌地進行
2022-12-05 -
期待中青年專家成為中堅力量
8月26日,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普外科王輝副主任醫師 從 上海腫瘤研究所所長、仁濟醫院普外科主任劉穎斌教授 手上接過 “改變臨床實踐的中國原創研究 ·十大中青年研究者 ”
2022-08-26 -
07-082022
彭淑牖教授榮獲2021年度“十大醫學泰斗”
蔡秀軍教授為彭淑牖教授(左一)頒發2021年度“十大醫學泰斗”榮譽證書和獎杯 醫師報訊 (特約通訊員 梁敏怡)“祝賀您獲得此殊榮,實至名歸!” 7月7日,我國著名的外科專家彭淑牖教授
-
聊城市第四人民醫院享閱讀之樂 建書香之院
2023-06-16 -
羅群:讓間質性肺疾病患者自由呼吸的“造夢人”
2023-01-11 -
彭紅:做有技術有溫度的好醫生
2023-01-20 -
肖永龍: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這五年 見證追光者
2023-01-05 -
肖永龍:追逐患者生存的希望之光丨這五年 見證追光者
2023-01-05
-
人文醫療” 小事不小
2016-08-25 -
信 望 愛 醫院文化的最好詮釋
2016-08-25 -
體質弱引發的昏迷?
2016-08-25 -
熱衷科普的柯醫生——專訪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胸外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柯孫葵
2023-05-05 -
一位呼吸科醫生的人文情懷——專訪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呼吸科主任助理/副主任醫師肖雄
2023-07-02